澳门61888com
2022-06-25 12:40:37
澳门61888com 下面的注释来自“儿童的宗教传说”中的两个故事一个雪白胡子、澳门相貌可敬的老人给她开门,圣约瑟:老人不是别人,就是圣约瑟。
第一 ,澳门1808年,澳门雅各布·格林曾把他亲自笔录下来的7个童话故事寄【Aheinz rolleke, die marchen der bruder grimm. ibid. pp.7-8.】 给了老师萨维尼。(关于这7个童话故事的手稿 ,笔者将在第七章详细介绍 。)第二 ,澳门1810年10月17日 ,澳门格林兄弟俩曾把他俩,以及别的童话讲述人亲手笔录下的54个童话故事寄给了布伦塔诺 ,这即为后世有名的奥伦堡手稿,现被德国本土研究人员称为“格林童话原始手稿”。(关于这54个童话故事的手稿 ,笔者将在第七章详细介绍。)
manbext网页版注册第三,澳门格林兄弟俩以及其他童话讲述人的多篇童话故事手稿。手稿中的很大一部分故事,澳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格林兄弟在世的时候未来得及整理出版。例如有一篇名为《青蛙公主》的故事 ,它讲述的是一位男子希望自己能变成狮子、鹦鹉和蚂蚁的形状 ,一位小矮人答应满足他的愿望 ,但要他必须先解救被施魔法变成了青蛙的公主 ,男子同意了 。在解救青蛙公主的路途中,小矮人暗中帮助男子解了三次围,方式就是男子分别变成蚂蚁 、鹦鹉和狮子。最终,男子亲吻了那只丑陋的大青蛙 ,公主得以逃脱魔法,恢复了原形,两人离开故乡,周游世界去了,从此一直“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中国译者在此故事后面做了说明 :《青蛙公主》故事原手稿由柏林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保存 。该故事由雅克布·格林整理,尤莉雅·阿姆斯女士供稿 。尤莉雅·阿姆斯是卡赛尔一位教士之女,在她的引见下,格林兄弟结识了道罗塔·威曼女士 。后来,这位女士成为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童话》第二版的重要供稿人a 。第四,澳门格林兄弟在格林童话每一个版本里的笔记、增补 、附录 ,这些也被海因茨·勒内克教授纳入手稿部分 。澳门(二)印刷出版物部分第一,澳门格林兄弟在世期间共出版了7个版本的《格林童话全集》,澳门也是所a这些童话手稿作为格林兄弟的遗物,现由柏林国家图书馆的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保存 。海因茨·勒莱克将其整理后在波恩出版,共48个故事,书名为marhen aus dem nachlab der bruder grimm(《格林兄弟遗物中发现的童话》) 。2004年,中国译者刘焱翻译了此书,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取名《尘封160年的格林童话——你从未读过的童话故事》。“在德文版本中,所有格林兄弟手迹原稿作品上的原始题目、增补内容和备注部分都得到了完整的保留,与童话作品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手体注释也都作为备注出版了。为了忠于原文,澳门原来手稿中的所有增加与删除部分在德文译本都用方括号加注,澳门为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由整理者补充解释的部分都用尖括号加以标注 。包括原稿中没有结尾的故事,也按照格林手稿记录给予再现 。为了尊重汉茨·罗雷克教授和德国梯也尔科学出版社的原意,更为了给国内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翻译作品,我在中文译本的翻译过程中 ,尽量保持德文版本的风格 ,并提供了有关该版本的一些背景素材 。”这是译者刘焱在“译者的话”里的解释说明 ,她的这本译作为我们了解格林兄弟如何采集童话故事的过程提供了相当“鲜活”的素材。按笔者的看法 ,尽管资料数据很少 ,且还以注释的形式出现,这本童话集的中译本与其说是给中国喜爱格林童话的孩子及人们的一本全新的未曾读过的格林童话故事集,倒不如说是一本难得的考察格林童话来源的学术性参考资料 。
所谓的格林童话“大版本”a。第一个版本是1812\/1815年发行的 ,澳门并附有格林兄弟的注释 。剩下的6个版本分别于1819年 、澳门1837年 、1840年、1843年 、1850年、1857年出版发行。其中的第一个版本(1812\/1815)共1500页 ,威廉在世时,在1833至1858年间一共重印9次。1837年的版本也大获成功 ,不仅是由于下面将提到的格林童话“小版本”为格林童话赢得了更多读者,使格林童话更大众化、普及化 ,还由于格林兄弟新出版商——位于哥廷根的迪特里希森(dieterichschen)出版社书店的努力,以及当时读者行为方式 、阅读兴趣等的改变 。b第二,澳门1822年 、1856年,分别发行了两个版本的《格林童话全集》,这两个版本的特点是附带了格林兄弟对格林童话的说明及阐释。周作人对儿童文学渊源之一的民间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真心的喜爱,澳门在中国研究资料方面 ,澳门据说他阅读的就是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周作人因此还“曾作过一首诗,总括这部内容广博的书 ,其中有诗句云:‘旁求得金椎,灰娘失玉履。童话与民谭 ,纪录此鼻祖 。抱此一函书,乃忘读书苦 。引人入胜地,功力比水浒。’对其评价颇高。日后周作人以对《酉阳杂俎》中的‘古童话释义’,开中西方民间童话比较研究的先河。”b “灰娘失玉履”自然指的就是《叶限》这个故事,在《古童话释义》中 ,周作人不仅指出该故事是“按右《支诺皋》所载,在世界童话中属灰娘式”,而且认为来自国外的灰姑娘童话故事 ,主人公灰姑娘“辛特利者译言灰娘 ,今叶限之名谊虽不详 ,然其本末则合一也” ,并得出结论“中国童话当以此为最早”c。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在看过这个来自我国唐朝的“灰姑娘式”故事后 ,澳门在《译余偶拾》里写下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他确定这篇故事就是西方的扫灰娘(cinderella)故事 。另外 ,澳门他据英人柯各斯(marian rolfe cox)考证,这故事在欧洲和近东共有345种大同小异的传说 。可惜这本书现在无法找到,在欧洲最流行的两种传说见于17世纪法人培鲁(perrau1t)的故事集和19世纪初年德人格灵姆兄弟(grimm)的故事集。因此,他根据格灵姆的故事,这位“扫灰娘”a故事全文请参见段成式《酉阳杂俎》,许逸民注评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1年 ,第273-275页。【b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杭州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c本社编《1913-1949儿童文学论文选集》 ,北京 :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第427页 。(周作人《古童话释义》,原由儿童书局1932年3月出版 。)】名为aschenbr de ,澳门而aschenl一字的意思是“灰” ,澳门就是英文的ashes 、盎格鲁撒克逊文的aescen,梵文的asan,认为“最有趣的就是在中文本里,这位姑娘依然名为叶限,显然是aschen或asan的译音。通行的英文本是由法文转译的,其中扫灰娘所穿的鞋是琉璃的 ,这是因为法文本里是毛制的鞋(vair),英译人误认为琉璃(verre)之故 。中文本虽说是金履,然而又说其‘轻如毛.履石无声’,大概原来还是毛制的”a。manbext网页版注册在这里,澳门笔者认为作为翻译家的杨宪益先生 ,澳门是习惯,并自然而然地就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考察故事的文字内容,而忽略了这些中外“灰姑娘”故事版本的时间问题,因而,杨先生对“叶限”此名字的解说就出现了时间上的矛盾 。要知道,我国的“叶限姑娘”记载于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那可比17世纪的培鲁故事或格林童话故事集早了好几个世纪 。藉此,笔者觉得可能取儿童文学研究者吴其南在其《中国童话史》中的说法更为妥帖 ,他说,《叶限》故事一直是民间童话的一个基本母题,“无独有偶,西方贝洛尔童话、《格林童话》也有《灰姑娘》的传说 。两者不仅主题、人物相近,连情节结构 ,甚至最后改变人物命运的契机——一只神奇的鞋的失落的细节也大同小异”b。不管在我国民间文学 、澳门儿童文学研究者眼中 ,澳门《酉阳杂俎》的“叶限姑娘”就是中国版的“灰姑娘”也好 ,也不管周作人就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童话故事也罢,有一个事实的的确确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叶限》故事的文字记载比格林童话《灰姑娘》的出版早了足足900多年 ,因为格林童话第一卷与第二卷是分别于1812、1815年正式出版发行的 。然而,我国的“叶限姑娘”却一直湮没在旧纸堆里 ,成为名副其实的“灰姑娘” 。直到20世纪初 ,我国的“灰姑娘”虽然未受到一跃登上凤凰枝的待遇 ,但终于能被国人所关注 、所研究。不过,它之所以能被人关注的最重要的原因 ,却依然是因为我们的国人知道、了解了那来自西方的《灰姑娘》的童话故事。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民间应该并不缺乏像《灰姑娘》这样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 ,然而,它们为何难以登上文学的殿堂 ,成不了能影响一代一代人、傲立于世界文学史上的《格林童话》 ?为何到如今,我们的孩子依然只能在德国的大森林里与小红帽嬉戏 、对害人的大灰狼落得应有的下场而拍手称快呢 ?这个问题也一定拷问着我们儿童文学、民间文学的研究者,乃至文学家们的心灵。【A杨宪益《译余偶拾》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66页。b吴其南《中国童话史》 ,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2年,第76页。】第二节manbext网页版注册
“叶限姑娘”成不了“灰姑娘”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非常关心儿童文学,1922年1月11日 ,他撰文《儿童文学之管见》,文中不仅“对于儿童文学的本质既粗加解释” ,而且“对于建设方面略述管见” 。就如何建设我国的儿童文学 ,他认为方法不外三种,首当其冲就是要效仿德国格林兄弟,搜集整理我国的童话及童谣 ,原文如下:皇冠新现金官网app一收集童话、童谣我国古所素有 ,其中必不乏真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仿德国《格吕谟童话》(maerchen gesammelt durch grimm)之例 ,由有志者征求 、审定而衰集成书,当能得到良好的结果。a张梓生在1921年发表的《论童话》里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作者的意见 ,以为他国流传的童话 ,多有专集搜罗进去,像《格林童话集》的出版 ,很可供我们研究。我们中国也该有人出来,将自己国内流传的大大地研究一下 ,把有关本民族特性的发挥一番,集成一种专书才好。” b小 说-天 堂txt小xiaoshuo说天堂
第2章 中国为何没有格林童话? (2)
皇冠新现金官网app
从郭沫若的“建设管见”到张梓生的“论童话”,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大家留意 ,这些文学巨擘、儿童文学专家文中所表达的无论是对格林童话的关注,还是对我们儿童文学自身发展建设的建议 ,都发生在20世纪初。这个时间的确不能与我国的儿童文学、我国的“童话”——这个最具儿童文学特征的文学体裁的发生 、发展分割开来 。这里 ,我们先不谈《叶限》,也不谈格林童话,单说“童话”这个词、这个概念,这就是在20世纪初 ,即到了近代,我们才开始使用的。“‘童话’一词 ,清代末年流行于我国(如1909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孙毓修主编的‘童话集’) ,据说是从日本引进的。原指家庭 、幼儿园和学校里对儿童所讲的故事 。其实 ,这种体裁源远流长 ,早已有之。起先它和神话、传说都属于民间文学 ,世世代代在人们口头上流传 。”c 【A郭沫若《文艺论集》,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56页 。b本社编《1913—1949儿童文学论文选集》,前引书 ,第29页。(张梓生《论童话》,原载1921年7月《妇女杂志》第7卷第7号 。)c《儿童文学概论》编写组《儿童文学概论》,成都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 ,第56页。】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书,至此,我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童话”这个称谓 。但事实上,孙毓修的这个“童话”与我们现在理解的童话体裁相去甚远 ,它“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庞杂,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真正把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幻想文学故事 ,并使其成为独立的文体,在我国是在五四时期”a。
因此 ,当“西学东渐”大行其道的晚清译坛无意间也向国人翻译介绍了一批西方的儿童文学时,面对童话故事和童话这个新的概念 ,就是周作人也有些惶然不知所措 。他在1918年谈到童话时这样说:“我们初读外国文学时,大抵先遇见grimm兄弟同hans christian andersen的童话 。当时觉得这幼稚荒唐的故事 ,没甚趣味;不过因为怕自己见识不够,不敢菲薄,却究竟不晓得它好处在哪里。后来涉猎folk-lore一类的书,才知道grimm童话集的价值 :他们兄弟是学者,采录民间传说,毫无增减,可以供学术上的研究。”b事实上 ,被周作人视为“幼稚荒唐”的童话故事,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历史,就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 ,除开《叶限》还有很多类似童话的故事,只不过全被搁置在志怪、神话 、传说故事等这些体裁里。“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孙毓修就曾撰写《欧美小说丛谈》 ,在书中专门用了一个小节来总括欧美的“神怪小说”,另用一个小节详细介绍“神怪小说之著者及其杰作”。这其中格林兄弟俩就在神怪小说著者之列,而他们的童话故事《大拇指》(孙毓修译的《拇指儿》)也被视为神怪小说杰作 ,其内容被孙毓修详细记录和介绍出来。囿于孙氏的时代背景,故事采用的是文言文,情节也做了一定的修改。(笔者在后面将详细介绍。)皇冠新现金官网app如果童话故事——这个最适合于儿童心理和秉性的体裁 ,到了晚清仍然被国人视为神怪小说 ,那儿童文学在我国的地位与状况可想而知。事实也是如此 。关于这点 ,1935年2月1日,著名文学家茅盾在《文学》第4卷第2号上发表了署名“江”的文章《关于“儿童文学”》 ,对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与在近代30年间的发展作了明确而清晰的阐述c。他认为 ,早在30年以前我们就有所谓的“儿童文学”。因为我们那时候的宗旨老老实实是“西学为用”,所以【A黄云生主编《儿童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 ,第62页。b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第871。(周作人《读安徒生的〈十之九〉》 ,原载于1918年9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3期“随感录” 。)c原文请参见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前引书,第395-396页。】破天荒的第一本“童话”《大拇指》(也许是《无猫国》 ,记不准了),就是西洋儿童读物的翻译。他说,那以后的10年内——就是20年前,我们翻译了不少的西洋“童话” ,在尚有现成的西洋“童话”可供翻译时 ,我们是曾经老老实实翻译了来的 。虽然翻译的时候不免稍稍改头换面 ,因为我们那时候很记得应该“中学为体”的。而那时候 ,茅盾认为我国还没有“儿童文学”这名称,“儿童文学史”的名称应该始于五四时期。因为大概是五四运动的上一年,《新青年》杂志刊登了一条启事,征求关于“妇女问题”和“儿童问题”的文章。所以是五四时期开始把“儿童文学”和“儿童问题”联系起来看,并开始注意“儿童文学”。manbext网页版注册另外 ,茅盾还记得是1922年,《新青年》那时的主编陈仲甫先生在私人谈话中表示过这样的意见,他不很赞成搞“儿童文学运动”的人们仅仅直译格林童话或安徒生童话而忘记了“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问题”之一。至于五四时代的儿童文学运动,茅盾认为 ,大体就是把从前孙毓修先生(他是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已经“改编”(retold)过或者未曾用过的西洋的现成“童话”再来一次所谓“直译”,我们有真正翻译的西洋“童话”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茅盾在这篇名为《关于“儿童文学”》的文章里说明了我国儿童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认知问题。一是,中国儿童文学开始于20世纪初 ,具体的标志就是孙毓修“童话”丛书的出版;二是,中国儿童文学兴起早期的内容 ,不是儿童文学家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作品 ,而是翻译家们翻译了 、或是按照中国的国情编译了来自西方的儿童文学 ,并且还都是无意识的顺手之为,如朱自强总结的 :“总而言之,晚清译坛虽然没有儿童文学意识,但却在不知不觉之间翻译了一定数量的与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密切的作品 ,这些译作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悄润泽着日后将生长出儿童文学的中国文学园地。”a 第三,中国对儿童文学的发现 ,对儿童文学的认知,是在五四时期。茅盾的《关于儿童文学》是我国众多文学家、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对于我国儿童文学发生 、发展过程各抒己见中的一方观点。此外,还有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王泉根认为中国虽无儿童文学一词,但为儿童服务的文学却古已有之 ,“持这种看法的人多为今日之儿童文学研究者”b等等。这是学者们依托不同【A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前引书,第115页 。b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前引书,第52页 。】的儿童文学观,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来进行考察分析的,而他们对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结果及阐述的观点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富价值与意义的帮助 。下面三点是笔者对我国儿童及儿童文学比较有代表性观点的总结概述 :
第一,儿童在中国的被发现时间较晚究其原因,有人这样总结,说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人的价值观密不可分”,“血缘网络中的人伦关系所形成的‘父本位’与‘惟上’观念及‘儒家三纲之说’像一股无形的绳索牢牢地束缚着人的自由,禁锢着人的思想”,因此 ,在这样一个“践踏人的尊严、蔑视人的个性的时代”a,儿童就不可能被发现。
关于中国儿童的地位,鲁迅与周作人都有着非常著名的言论 ,鲁迅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b周作人则说:“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 ,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 ,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 ,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c 因此,我国对儿童的承认,儿童地位的提高 ,如茅盾在《关于“儿童文学”》里总结的,应该是五四时期的事情了。manbext网页版注册第二,儿童读物严重匮乏